“111計劃”在不斷調整,但目標越來越清晰:希望打造世界一流的學科專業研究基地,并面向全國地方高等院校開放,以此促進入選地方高校的人才引進工作,一定程度上縮小與985高校等中央部屬高校的差距。
?
近日,國家外專局和教育部最近聯合印發了《關于2018年度地方高校新建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立項的通知》,在這個計劃實施12年之后,今年又新增25個引智基地作為建設項目予以立項。這些基地建設周期為5年,每年度支持經費不低于180萬元。在這5年的時間里,他們要做的就是引進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,學習、融合、發展,并為我所用。
相比廣為人知的985、211,創新引智計劃從引進海外人才入手,被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是高校發展的一個重要抓手。
瞄準國際競爭力,“111計劃”意義重大
“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”被稱為“111計劃”,旨在推進中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。最早的提法是,從世界范圍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,引進、會聚1000余名優秀人才,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,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。正因為如此,它被稱為“111計劃”。
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吳帥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表示,“111計劃”從2006年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,一直都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,圍繞國家目標,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,引進外國人才和智力服務國家。通過引智帶動國內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,這對于我國科研水平的提升、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義。
在她看來,把人才強國和教育、科技人才培養三個板塊結合起來,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,是這個計劃最大的意義和價值所在。
“111基地”以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建設項目的形式實施,按照“統籌規劃、服務需求、科教融合、擇優建設、動態管理”的原則進行。
歷年評選的“111基地”,目標均為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,提升學科的國際競爭力,提高中國高等院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,推進我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。
方向一直在調整,今年又有新動向
根據官方文件的規定,每一個“111計劃”引智基地5年獲得的經費不少于900萬元。2006年,項目剛開始實施的時候,“111計劃”的遴選范圍為教育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家民委、國務院僑辦、中科院等所屬“211工程”和“985工程”的中央部屬高校。
但是這一遴選政策在2016年經歷過一次重大調整。當年首次面向高等院校開放,共有15所地方高校入選。2017年共有21所地方高校入選“111計劃”。2018年的動作更大,共有25所地方高校入選“111計劃”。
吳帥表示,從入選名單來看,今年入選的高校基本都是實力強勁的省屬重點大學。其中,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所,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所,以及其他地方重點高校14所。
成人高考又稱“函授”,需要參加全國統一成人高考生。所有人員均可報名:學制通常為3年,2015年報名時間至8月31日,入學時間為2016年3月,畢業時間約為2019年3月..
進入招生專題自學考試是當前學制中畢業時間最短的提升學歷途徑,但是考試相對難度較大,即日起報名至2015年9月初截止。最快可在1-1.5年獲得畢業證書,國家承認學歷。
進入招生專題網絡教育均為省外重點大學招生,學員直接在江西本地學習考試,由高校自主入學測試,通過率99%以上。學制時間較短,2.5年即可畢業,即日起報名至2015年9月初截止,2015年10月注冊學籍,2018年1月畢業。
進入招生專題通常稱為“電大學歷”也稱為”夜大”,是一種通過業余面授學習及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構成。學制時間較短,2.5年即可畢業,即日起報名至2015年9月初截止,2015年10月注冊學籍,2018年1月畢業。
進入招生專題